

【概要描述】青年教師教學設計大賽參賽作品——(生物組 ?劉琳)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人教版八下生物教材中第七單元第二章《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中的第二節,主要討論了親代的基因如何傳遞給子代的問題,使學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途徑。從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節內容既是上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的自然延續,又是下一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在第一節內容結束之后,進一步講述子代的性狀是如何從親代遺傳的,基因是如何傳遞的,并為下一節課中解釋子代與親代的性狀為什么會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礎。 ?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成基因控制性狀之后已經初步認識到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在傳宗接代的過程中傳下來的不是性狀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本節課在上節課的基礎上主要圍繞基因的傳遞過程進行教學。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且對遺傳問題充滿好奇。所以本節課主要采取問題啟發式教學,通過不同問題的設置,引領學生去整理知識,發現問題,推測結果,尋找真相。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通過思維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應注意及時的啟發與鼓勵。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 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3.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及實驗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介紹科學家發現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減半的事實,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通過教師細致的問題設置,學生的分組討論,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有層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時,染色體、DNA和基因這三者的關系,就明白的呈現在眼前了。 解釋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通過問題情景的設置,與學生一起去探討,最終通過科學史的介紹來驗證。通過填圖練習進行鞏固。 (5)教法和學法: 啟發式、演示式、舉例法、觀察法。 (6)教學程序安排:?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分鐘 導入 大屏幕展示幾組班級同學的全家福照片。 問:照片上的主人公是誰?和他們一起照相的是誰?你怎么確定出他們之間的關系的? 問:親子代間傳下來的是什么?如何傳遞的? ? ? ? 回憶,回答 ? 思考 用全家福做導入,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2分鐘 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課件展示受精過程簡圖。 總結: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總結 ? 記錄 初步呈現受精的基本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受精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參與。 20分鐘 染色體、DNA和基因 1.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 ? ? ? ? ? ? ? 利用學過的知識和教材29頁觀察與思考提供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染色體?它是由什么組成的?在人體的體細胞內共有多少條染色體? 2、什么是DNA?它的結構是什么形狀? 3、什么是基因? 4、染色體 DNA ?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 分組活動: 觀察,討論,思考, 分析,記錄 交流 ? ? 采用分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 ? ? ? ? ? 認真觀察經過整理后繪制的人體(女)細胞內的染色體圖(如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細胞內有多少條染色體? 2、為什么將這些染色體畫成一對一對的? 1、概念: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2、結構:染色體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 3、存在形式:體細胞中成對存在,數量一定。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觀察DNA的結構圖,思考DNA的結構特點。 1、概念: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 2、結構:鏈狀(2條),雙螺旋結構 3、存在形式:1條染色體上有1個DNA分子。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15分鐘 ? ? ? ? ? ? ? ? ? ? ? ? ? ? ? ? ? ? ? 總結:1條染色體上有1個DNA分子有多個基因。 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存在,基因也成對存在,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基因決定著生物可遺傳的性狀。 1、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2、存在形式:成對存在,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 ? 學生根據講述內容自己在黑板上用大小不等的圓擺出基因、DNA、染色體三者的關系圖。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2、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生物體在有性生殖過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細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樣保證染色體在親子代之間數目穩定的呢?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與體細胞一樣嗎? 假設: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與體細胞一樣。 分組討論:代代相傳的結果。 結果是:每傳遞一代,染色體數目就會翻一番。與已知實施不符。 推測: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如何時,親代和子代之間染色體數目才能保證穩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少一半) 事實與我們的推測一樣嗎?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是隨機的減少一半嗎? 介紹比耐登的研究結果 總結:染色體不是任意的減少一半,而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這對生物的遺傳有什么意義?(使精子或卵細胞中具有控制某種生物性狀的全套基因) 教材31頁填圖練習 總結規律:用2n、n來代表染色體數量,親代、生殖細胞、子代染色體數量分別為2n、n和2n。 課外拓展:介紹唐氏綜合癥,幫助學生認識在親子傳遞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穩定的重要意義。 討論、思考、總結。 ? ? ? ? ? ? ? ? ? ? ? ? ? ? 學生分組展開交流 ? ? ? ? ? ? ? ? ? ? 學生填圖訓練,加深理解 ? ? ? ? ? ? ? 拋磚引玉,用問題啟發學生,引起學生對新課內容的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 2分鐘 課堂 小結: 觀看視頻 回顧主要內容: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展示課件,為下節課創設情景。 傾聽,回憶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鞏固記憶。 3分鐘 課后 作業: 1、完成書后32頁相關習題。 2、課后收集資料:常見的遺傳病有哪些?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 通過作業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7)板書設計: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一、.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 二、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 課后反思: ????教師如果能營造一種研究、討論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覺這節課的知識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來的,對于這節課的內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學,都將是十分有利的。
【概要描述】青年教師教學設計大賽參賽作品——(生物組 ?劉琳)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人教版八下生物教材中第七單元第二章《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中的第二節,主要討論了親代的基因如何傳遞給子代的問題,使學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途徑。從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節內容既是上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的自然延續,又是下一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在第一節內容結束之后,進一步講述子代的性狀是如何從親代遺傳的,基因是如何傳遞的,并為下一節課中解釋子代與親代的性狀為什么會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礎。
?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成基因控制性狀之后已經初步認識到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在傳宗接代的過程中傳下來的不是性狀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本節課在上節課的基礎上主要圍繞基因的傳遞過程進行教學。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且對遺傳問題充滿好奇。所以本節課主要采取問題啟發式教學,通過不同問題的設置,引領學生去整理知識,發現問題,推測結果,尋找真相。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通過思維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應注意及時的啟發與鼓勵。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
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3.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及實驗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介紹科學家發現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減半的事實,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通過教師細致的問題設置,學生的分組討論,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有層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時,染色體、DNA和基因這三者的關系,就明白的呈現在眼前了。
解釋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通過問題情景的設置,與學生一起去探討,最終通過科學史的介紹來驗證。通過填圖練習進行鞏固。
(5)教法和學法:
啟發式、演示式、舉例法、觀察法。
(6)教學程序安排:?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分鐘
導入
大屏幕展示幾組班級同學的全家福照片。
問:照片上的主人公是誰?和他們一起照相的是誰?你怎么確定出他們之間的關系的?
問:親子代間傳下來的是什么?如何傳遞的?
?
?
?
回憶,回答
?
思考
用全家福做導入,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2分鐘
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課件展示受精過程簡圖。
總結: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總結
?
記錄
初步呈現受精的基本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受精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參與。
20分鐘
染色體、DNA和基因
1.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
?
?
?
?
?
?
?
利用學過的知識和教材29頁觀察與思考提供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染色體?它是由什么組成的?在人體的體細胞內共有多少條染色體?
2、什么是DNA?它的結構是什么形狀?
3、什么是基因?
4、染色體 DNA ?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
分組活動:
觀察,討論,思考,
分析,記錄
交流
?
?
采用分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
?
?
?
?
?
認真觀察經過整理后繪制的人體(女)細胞內的染色體圖(如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細胞內有多少條染色體?
2、為什么將這些染色體畫成一對一對的?
1、概念: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2、結構:染色體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
3、存在形式:體細胞中成對存在,數量一定。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觀察DNA的結構圖,思考DNA的結構特點。
1、概念: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
2、結構:鏈狀(2條),雙螺旋結構
3、存在形式:1條染色體上有1個DNA分子。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15分鐘
?
?
?
?
?
?
?
?
?
?
?
?
?
?
?
?
?
?
?
總結:1條染色體上有1個DNA分子有多個基因。 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存在,基因也成對存在,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基因決定著生物可遺傳的性狀。
1、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2、存在形式:成對存在,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
?
學生根據講述內容自己在黑板上用大小不等的圓擺出基因、DNA、染色體三者的關系圖。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2、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生物體在有性生殖過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細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樣保證染色體在親子代之間數目穩定的呢?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與體細胞一樣嗎?
假設: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與體細胞一樣。
分組討論:代代相傳的結果。
結果是:每傳遞一代,染色體數目就會翻一番。與已知實施不符。
推測: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如何時,親代和子代之間染色體數目才能保證穩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少一半)
事實與我們的推測一樣嗎?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是隨機的減少一半嗎?
介紹比耐登的研究結果
總結:染色體不是任意的減少一半,而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這對生物的遺傳有什么意義?(使精子或卵細胞中具有控制某種生物性狀的全套基因)
教材31頁填圖練習
總結規律:用2n、n來代表染色體數量,親代、生殖細胞、子代染色體數量分別為2n、n和2n。
課外拓展:介紹唐氏綜合癥,幫助學生認識在親子傳遞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穩定的重要意義。
討論、思考、總結。
?
?
?
?
?
?
?
?
?
?
?
?
?
?
學生分組展開交流
?
?
?
?
?
?
?
?
?
?
學生填圖訓練,加深理解
?
?
?
?
?
?
?
拋磚引玉,用問題啟發學生,引起學生對新課內容的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
2分鐘
課堂
小結:
觀看視頻
回顧主要內容: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展示課件,為下節課創設情景。
傾聽,回憶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鞏固記憶。
3分鐘
課后
作業:
1、完成書后32頁相關習題。
2、課后收集資料:常見的遺傳病有哪些?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
通過作業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7)板書設計: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一、.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
二、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
課后反思:
????教師如果能營造一種研究、討論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覺這節課的知識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來的,對于這節課的內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學,都將是十分有利的。
青年教師教學設計大賽參賽作品——(生物組 劉琳)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設計
本節課為人教版八下生物教材中第七單元第二章《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中的第二節,主要討論了親代的基因如何傳遞給子代的問題,使學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途徑。從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節內容既是上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的自然延續,又是下一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在第一節內容結束之后,進一步講述子代的性狀是如何從親代遺傳的,基因是如何傳遞的,并為下一節課中解釋子代與親代的性狀為什么會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成基因控制性狀之后已經初步認識到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在傳宗接代的過程中傳下來的不是性狀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本節課在上節課的基礎上主要圍繞基因的傳遞過程進行教學。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且對遺傳問題充滿好奇。所以本節課主要采取問題啟發式教學,通過不同問題的設置,引領學生去整理知識,發現問題,推測結果,尋找真相。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通過思維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應注意及時的啟發與鼓勵。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
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3.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分析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及實驗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介紹科學家發現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減半的事實,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通過教師細致的問題設置,學生的分組討論,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有層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時,染色體、DNA和基因這三者的關系,就明白的呈現在眼前了。
解釋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通過問題情景的設置,與學生一起去探討,最終通過科學史的介紹來驗證。通過填圖練習進行鞏固。
(5)教法和學法:
啟發式、演示式、舉例法、觀察法。
(6)教學程序安排:
時間 |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2分鐘 |
導入 |
大屏幕展示幾組班級同學的全家福照片。 問:照片上的主人公是誰?和他們一起照相的是誰?你怎么確定出他們之間的關系的? 問:親子代間傳下來的是什么?如何傳遞的? |
回憶,回答
思考 |
用全家福做導入,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
2分鐘 |
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
課件展示受精過程簡圖。 總結: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 |
總結
記錄 |
初步呈現受精的基本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受精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參與。 |
20分鐘 |
染色體、DNA和基因 1.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
利用學過的知識和教材29頁觀察與思考提供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染色體?它是由什么組成的?在人體的體細胞內共有多少條染色體? 2、什么是DNA?它的結構是什么形狀? 3、什么是基因? 4、染色體 DNA 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 |
分組活動: 觀察,討論,思考, 分析,記錄 交流
|
采用分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
認真觀察經過整理后繪制的人體(女)細胞內的染色體圖(如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細胞內有多少條染色體? 2、為什么將這些染色體畫成一對一對的? |
1、概念: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2、結構:染色體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的。 3、存在形式:體細胞中成對存在,數量一定。 |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
||
觀察DNA的結構圖,思考DNA的結構特點。 |
1、概念: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 2、結構:鏈狀(2條),雙螺旋結構 3、存在形式:1條染色體上有1個DNA分子。 |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
||
15分鐘 |
|
總結:1條染色體上有1個DNA分子有多個基因。 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成對存在,基因也成對存在,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基因決定著生物可遺傳的性狀。 |
1、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2、存在形式:成對存在,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
學生根據講述內容自己在黑板上用大小不等的圓擺出基因、DNA、染色體三者的關系圖。 |
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動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
2、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
生物體在有性生殖過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細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樣保證染色體在親子代之間數目穩定的呢?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與體細胞一樣嗎? 假設: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與體細胞一樣。 分組討論:代代相傳的結果。 結果是:每傳遞一代,染色體數目就會翻一番。與已知實施不符。 推測: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如何時,親代和子代之間染色體數目才能保證穩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少一半) 事實與我們的推測一樣嗎?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是隨機的減少一半嗎? 介紹比耐登的研究結果 總結:染色體不是任意的減少一半,而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這對生物的遺傳有什么意義?(使精子或卵細胞中具有控制某種生物性狀的全套基因) 教材31頁填圖練習 總結規律:用2n、n來代表染色體數量,親代、生殖細胞、子代染色體數量分別為2n、n和2n。 課外拓展:介紹唐氏綜合癥,幫助學生認識在親子傳遞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穩定的重要意義。 |
討論、思考、總結。
學生分組展開交流
學生填圖訓練,加深理解
|
拋磚引玉,用問題啟發學生,引起學生對新課內容的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 |
|
2分鐘 |
課堂 小結: |
觀看視頻 回顧主要內容: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展示課件,為下節課創設情景。 |
傾聽,回憶 |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鞏固記憶。 |
3分鐘 |
課后 作業: |
1、完成書后32頁相關習題。 2、課后收集資料:常見的遺傳病有哪些?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
|
通過作業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
(7)板書設計: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一、.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二、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課后反思:
教師如果能營造一種研究、討論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覺這節課的知識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來的,對于這節課的內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學,都將是十分有利的。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頁面版權歸錦州市第三初級中學所有 遼ICP備11005478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