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wwa10"></acronym>

  • <span id="wwa10"><sup id="wwa10"></sup></span>
  • 這是描述信息
    資訊分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
    家庭教育
    高考卷都告訴了我們什么 2022-06-27 11:42:48
    由于學校的工作安排,我參與了今年的高考監考工作。工作中負責在具體監考過程中,開啟試卷冊,算是“第一批”見到高考題的人,語文考試的監考過程中,也近水樓臺地掃了幾眼高考卷,了解一下今年的語文高考在考什么。作為一名有過高中、初中教學經歷的語文老師,在高考試卷清晰地看到了未來語文學習的方向: 1.功夫下在平時 語文從來就是所有中學考試學科中“性價比”最低的學科,花費同樣的經歷學習語文和學習其他學科,體現在卷面上的增分,語文學科一定是最少的。因為想要將任何一門學科融會貫通,往往都需要基于該學科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延伸和拓展,但是語文學科相較其他學科而言,學科體系更加龐雜,知識架構更加宏大,想要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就必須有大量的知識積累,否則很難做到所謂的“舉一反三”,也就是搞清楚一個問題,就可以準確地完成其他問題。因此,語文的學科特性就注定不是一門可以突擊提分的學科,平時的語文積累在這時就顯得格外重要。 例如,某年高考模擬卷,在文學類文本閱讀的一題中選取了金克木的《小學校長》一文,在后面的題目設置中,要求與初中課本中的《藤野先生》作對比。在高中的語文學習中,自然不會復習《藤野先生》一課,如果學生平時的功夫沒有下足,在初中學習時就只是淺嘗輒止,在考卷中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是無法回憶起課文相關內容的,自然也無發作答。 (*圖片來自《金考卷·猜題卷(2021年版)》) 語文教科書,尤其是義務教育段的教科書,幾乎是將中華上千年的文明濃縮進六本薄薄的冊子中,無論是作為升學要求,還是作為公民的基本素養,都要求在學習每一篇文字時要下功夫,只有將功夫下在平時,才能給語文學習創造一個基本的前提。否則,在考前突擊的時候,才會發現“突擊語文”不僅是無從下手、更是無邊無際。 2.放棄題海戰術 如果說下功夫是前提,那學習策略就是重要途徑。在之前的多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里,語文老師們一直遵循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的原則,采用題海戰術應對高考,效果極佳。因此題海戰術一直蔓延到初中,甚至小學,令學生學的苦不堪言,老師教的毫無生氣。究其原因,一是考試大綱的規定,二是高考題型的固定,通過大量的單一性訓練確實有助于語文分數的提升。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取消高考大綱,那么考試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在高考試卷被拆開的那一刻才能知道,題海戰術已經完全沒有作用。 以今年高考全國二卷為例,在論述類文本的選擇題第三題中,將四個往年的文字選項換成了流程圖,而流程圖的類似題型來自已經在全國二卷中早已不考的實用類非連續文本;古文閱讀在考了幾年的“紀事本末體”后,今年又選取了“紀傳體”;成語更是改變了多年的選擇題形式,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對于靠題海戰術制勝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因為即便知識點相同,但是不同的考察形式,復習方式和掌握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題海戰術在新高考面前是行不通的,由此衍生的所謂的“答題模板”、“解題公式”等等,也自然不再好用。對知識系統地吸收,認真地思考,將知識真正地內化,而不是流于表面地解題,以不變應萬變才是學習語文的“正確姿勢”。 3.開展廣泛閱讀 此前,語文學習中一直有一個誤區,凡談及閱讀必須是“經典”,還得是教材推薦的“經典”。既不顧不同學段的理解能力,也不管培養閱讀興趣,完全忘記了什么叫“開卷有益”。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之時,本就不多的閱讀興趣已經完全被消磨殆盡,只記得囫圇吞棗地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體會不到作者的偉大思想。 縱觀近年來高考與模擬題,選材十分廣泛,有話劇、有現代詩、有學術論著還有科幻小說,2018年全國三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就選擇了現代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微紀元》。同時,語文學習需要“橫向理解”。例如,當學到《琵琶行》中對樂器聲音的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時,要能想起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對樂器聲音的描繪“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在將兩首詩作對比閱讀,體會不同詩人的不同風格與感情,以此構建詩歌鑒賞的知識體系。但是,如果學生連詩歌本身都沒有讀過,那知識體系的構建就是更加無從談起了。 因此,在中學期間廣泛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從培養興趣開始,不要拘泥于文本是否“經典”,以學生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讀物閱讀欣賞,培養閱讀習慣、閱讀興趣,完成由0向1的邁步;再以此出發向不同方向延伸,完成從1到多的提升。提高對不同文本、不同語境,甚至是不同語言的理解才是閱讀的真正目標。 4.提高哲學思辨 不同于一些國家,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并沒有在中學階段開設哲學課程,僅僅是在高中政治科中有簡單涉獵,就導致學生哲學思辨能力的普遍低下。哲學是萬學之母,一切學科最終都將指向哲學。擁有基本的哲學思辨能力,對于人的成長有著巨大作用,小到對生活中小事的理解,大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而哲學的思辨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全國甲卷關于《紅樓夢》的材料作文,并非要求考生對《紅樓夢》真的有多高造詣,更不是寫《紅樓夢》讀后感,而是對“繼承發展和創新”的哲學思辨。同樣,全國一卷作文中對“本手、妙手、俗手”的理解,更是頗具哲學意味。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好在,現在的初中教科書中已經將《蘇菲的世界》這樣的哲學啟蒙讀物收進了推薦閱讀中,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把握事物基本特征、理解抽象內涵的這類帶有“哲學意味”的訓練是要有意識進行的。 高考不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指揮棒”,但在高考的命題中我們看到了我們很多的問題與短板,要記住,我們分析高考卷不是為了高考,而是為了我們更好地生活,無論高考與否,學習都是每個人的終身事業。 ?
    講道理之前,先關注情緒感受 2021-09-06 10:09:48
    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習慣和孩子講道理,而疏于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給親子關系帶來很多麻煩,甚至憑空制造出很多不必要的親子沖突。父母如果能學會看見孩子的情感和背后的需求,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周日晚上孩子還沒有做完作業,嘟囔了一句:“作業這么多,看來今天晚上要熬夜了,真是煩死了!”媽媽一聽,隨口回應道:“早干什么去了?我看你周五周六都挺輕松的,不知道抓緊時間,這樣下去成績不下滑才怪呢!”接下來的情況可想而知,孩子情緒爆發,朝媽媽大吼一通,母子之間釀成了一次小沖突。這種情況就屬于父母只看見道理而沒有看見情感,媽媽只看見了孩子“應該早做好作業的時間安排”這個道理,卻沒有看見孩子因作業完不成需要熬夜的焦躁情緒。 看見道理看不見情感為何有害呢?首先,看見情緒就是愛,媽媽沒有看見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認為媽媽不理解自己,親子關系受到影響。其次,孩子的情緒被媽媽懟回去了,沒有得到釋放,如何會安心高效地做作業呢? 而且,媽媽說的所謂道理,孩子難道不明白嗎?媽媽即使不說,孩子這次遇到了時間安排上的麻煩,下一次自然會調整計劃,統籌安排,從中吸取教訓。這本來是孩子積累經驗的一次機會,結果媽媽帶著嘲諷的味道一評價、一抱怨,孩子就會抵觸、防御。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不愿意輕易接受父母的指責,他們本能地認為“我的錯勝過你的對”,于是沖突和對抗就發生了。媽媽的良苦用心,不僅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這時媽媽如果看到了兒子的情緒和感受,就會和孩子共情,說一句“作業還真是挺多的!那怎么辦?”或者拍拍孩子表示理解,并給孩子倒上一杯水,效果往往比講那么多道理要好得多。 如果用三層樓模型來形象地表達,一樓是情感,二樓是道理,三樓是成效。很多家庭處理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問題時,往往習慣于直接上二樓,講道理、談是非、看對錯,看看應該不應該,看看是否符合規矩道德,或者進一步上到三樓去看效果、看成績,而很少在一樓去關心和體會對方的情緒感受。我在咨詢時發現,很多家庭長期不知道一樓的存在,他們的情感空間似乎落滿了塵埃、鎖上了門。 實際上,家庭關系應多在一樓少上二樓。我女兒初三時有一天起床晚了,看見我就抱怨說:“爸爸,都怪你!你也不叫我起床,害得我要遲到了?!蔽覒撊绾位貞?? 設鬧鐘和起床,都是女兒自己的事兒,實際上和我沒有關系。如果我在二樓和三樓思考,就會覺得這件事情女兒埋怨我是不對的,“你自己不設好鬧鐘是自己的責任,你不反思自己,以后怎么進步呢?”“如果長期下去成績能不受影響嗎?”我這樣說顯然是有道理的,但孩子會舒服嗎?孩子以后還會愿意和我溝通嗎?講完道理孩子就一定愿意去改變嗎?萬一我懟回去,女兒從此對遲到不在乎咋辦呢?萬一女兒從此和我對抗,偏要起得晚有沒有可能呢……可見,在二樓或三樓和孩子講道理是沒有好處的。 因此,我放棄了上二樓和三樓,選擇停在一樓體會孩子這句話的意思,我似乎聽到了背后女兒情緒的表達:“爸爸,我要遲到了,我心情很糟糕”。于是,我回了一句:“哦,那對不起??!”事實上,我這句話是表達“爸爸知道你很難受”,也就是看見了孩子的感受。我說完之后,女兒馬上就平靜了,開心地上學去了。我的做法不僅平復了女兒的情緒,也加深了父女關系,把復雜的事情變簡單了。這一切都是在一樓完成的。 當天晚上,女兒睡覺之前,我走到她旁邊眨了眨眼,輕聲地說:“明天早上,還要不要爸爸向你說道歉???”女兒明白我是在善意地提醒她設好鬧鐘,明天按時起床,笑著說:“走開走開!”這一問一答,不指責、不埋怨,二樓的問題在一樓輕松地解決,我相信女兒會做好,我們倆心里都暖暖的。 父母理解并利用好這個三層樓模型,覺察情感和道理的區分,遇到問題時盡可能在一樓去關懷和理解孩子,適當加以引導,再加上以身作則,孩子不僅會努力向上,還會動機十足,信心滿滿。 當然,這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越來越熟練。有些父母即使明白這個原理,但不愿意太多遷就孩子、理解孩子,仿佛容不得自己的孩子開心快樂似的。有些父母一旦遇到孩子對自己稍有冒犯頂撞,就會立刻爆發、火冒三丈,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就是情感匱乏的現象。 這些父母自身的情感匱乏,往往源于自身的家族環境和童年經歷,他們沒有被自己的父母很好地關懷和照顧過,就很難突破原生家庭造成的情感匱乏。因此,父母要主動覺察、思考、改變,通過心理治療和個人成長,改變家庭文化編碼,阻斷情感匱乏的代代相傳。 ? ? ? ? ? ? ?(來源:《中國教育報》)
    明確養育方向 緩解教育焦慮 2020-12-18 15:30:44
    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以來,我深刻感受到家長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焦慮問題。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們就恨不得使盡渾身解數,替孩子規劃好“正確的道路”,生怕孩子的發展有一點兒閃失。在浮躁的社會背景和焦慮情緒中,不少家長迷失了養育孩子的方向,忘記了孩子的成長節奏和規律。家長的過度焦慮既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也不可避免地對親子關系帶來傷害。 一、無處安放的焦慮,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伴隨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節點,家長們的焦慮就像瘋長的野草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擇名校、比成績、拼才藝等現象也把孩子們帶入重重壓力之中。這種焦慮和壓力會在很長時間內對孩子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焦慮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是顯而易見的。由于焦慮心理的作祟,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占據了孩子的大量課余時間,造成長時間久坐和睡眠時間不足。孩子沒有充分的戶外活動時間,沒有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必然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 焦慮還會對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帶來長遠的不良影響。成人世界的焦慮不可避免地傳遞給孩子。從起床開始,孩子的耳邊就充斥著家長沒完沒了的催逼聲:“動作快一點兒,要遲到了!”“寫作業不要磨蹭!”“抓緊路上時間背背單詞”……彌漫的焦慮情緒讓本應溫馨的父母之愛,變得急功近利、冰冷脆弱,也讓太多孩子的童年時光變得壓抑甚至窒息。孩子如長期處在焦慮和緊張狀態中,心理能量會被一點點耗盡,長大后會時常感到內心空洞沒有力量,找不到生活的目標感和幸福感。 焦慮對孩子的價值觀和人際關系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家長的攀比心理會讓孩子將學校當成競爭場,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也出現問題。 比如一個小學生在考試結束后,居然用橡皮把同桌的最后一題答案給擦掉了,因為不想讓同桌考得比自己好。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很難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倒是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二、焦慮既源于社會環境也有個人因素 為什么這一代家長的壓力會如此大?高考制度也不是近年才有,不能把焦慮的“鍋”都甩給教育體制或社會競爭,甚至怪罪到學校和老師身上。經過大量的走訪調查,我們發現造成家長焦慮的根源,既有來自周圍大環境的壓力,也有來自個人心態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快速轉型期,社會發展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很容易讓家長產生對未來的擔憂,這種擔憂容易轉化成焦慮感。另一方面,某些教育培訓機構因為追求經濟利益,過分強調和宣揚競爭論調,營造“輸不起”的社會心理氛圍,無形中增強了家長的焦慮心理。部分媒體的推波助瀾,也起到了一些不客觀的輿論引導作用。 三種心態造成家長的焦慮:一是盲從和攀比心理,不少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特長班的理由是:“別人都給孩子報班,我們不報就覺得對不住孩子?!焙芏嘣镜ǖ募议L,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二是內疚和補償心理,用報各種課外班來補償陪伴子女的不足。三是競爭和功利心理,家長以自身經歷過的激烈競爭為參考,將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或將功利化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三、尊重孩子改變自己才能消除焦慮 家庭教育絕不僅靠家長的一廂情愿或傾盡全力,要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正向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家長就需要放下焦慮。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著眼孩子的長遠發展。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節奏,就像種莊稼一樣,春種秋收都有時令限制。被催熟的孩子和反季節食物一樣,雖能帶來一時的驚喜,但終究會產生副作用。 合格的家長應該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問題、考慮問題,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降低期望值,學會對孩子行為進行分類管理。降低期望值并不等于撒手不管,而是做智慧型的家長,既保持應有的理性,又要相信孩子,放手讓他試錯。 家長可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類管理:哪些是煩人但不討厭的,哪些是值得鼓勵支持的,哪些是必須禁止的。這樣歸類后,家長會發現孩子很大一部分行為都是屬于煩人但不討厭的,大都可以忽略不計,情緒自然也就煙消云散了。 改變自己,調整家庭教育觀念和心態。家長可以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學習優秀的家庭教育理念,并應用到和孩子的互動模式中。如果家長不學習也不成長,想當然地教育孩子,很有可能事與愿違甚至南轅北轍。 目前家庭教育的癥結,家長不是管少了而是管得太多了。家長如果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科學的家教理念,又保持相對的定力和審辨能力,用樂觀向上的心態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了。 ??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跟孩子溝通最好“多聽少說” 2020-11-30 16:11:56
    “你應該、你聽著、我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常說的語氣。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過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沒有,我們又憑什么期望孩子向我們敞開心門呢?在教育或責備孩子之前,家長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聽一聽孩子心里的真實聲音。 ? 傾聽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與孩子溝通是一門不簡單的功課,以我數年當班主任和當家長的經驗,與孩子溝通過程中,傾聽往往比說教更重要,而且某些時候能成為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和解開孩子心結的關鍵環節。 ? 曾有一個外校的高三男生,在班里非常調皮搗蛋,甚至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最后學校不準他再回到班級,到了被勸退的邊緣。家長又生氣又著急,后來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和孩子談一談。 ? 我先問他:“學校為什么讓你回家?”這個男孩就開始訴說了:“我是有缺點有毛病,可是老師和校長動不動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訓斥我,還動不動把家長叫到學校,我特別反感和抵觸,所以我就要跟學校對著干?!? ? 整個談話期間,基本上是我聽他說,聽他把心中的不滿全說出來。當他說的某個地方有道理,我會用點頭的方式表示認可。某些他說得不對的地方,我也并不正面教訓他,而是從側面提問,讓他意識到自己說得沒道理。 ? 我的態度鼓勵了他,他更加滔滔不絕,把一肚子苦水都吐了出來,感覺他一下子輕松了不少。耐心聽他講完后,我才跟他分享我對高考的認識,鼓勵他放下顧慮,在家里合理安排時間,快速把各科內容復習好,抓住最后這段關鍵時期來扭轉危局,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 ? 我還和他談起自己曾經作為差生成功逆襲的經歷,男孩越聽越興奮,情緒馬上有了變化。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我們大人如果能聽進去孩子的訴說,再對他多一點兒同情和共情,他也許就把你當成知己了。 ? 孩子從第二天開始就像變了個人一樣,進入到一種學習上的戰斗狀態。最后高考時,他被錄取到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我當時與這個孩子的談話時間一共約2個小時,其中聽他講的時間至少用了100分鐘,我只講了20分鐘,講的道理也并不深奧,結果他就發生了如此大的改變。原因是孩子覺得我能耐心聽他講話并理解他,而且他通過這次溝通找回了自尊。 ? 聽聽孩子對家長的評價和意見。每當說起孩子的問題時,家長們似乎總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仿佛孩子有列不完的“罪狀”。有一次家長講座結束后,一位父親當著孩子和眾人的面,把自己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完全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聽他說到一半,我就制止了他。我說:“我們最好也來聽聽孩子對家長的看法?!? ? 他兒子是個五年級學生,孩子大著膽子說:“第一,你好喝酒,喝完酒以后經?;丶野l酒瘋,你還會因為喝多了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我;第二,你不守承諾。有一年你答應我只要考到哪個名次,就給我買禮物,結果我達到目標了,你卻不兌現……” ? 父親低下頭承認孩子說的都是事實。我說:“你看我們大人不也有許多缺點嗎?孩子更不可能沒有缺點,所以他們才需要教育和成長。而我們做家長的要先從自身做起,給孩子一個榜樣?!? ? 那位父親說,孩子說的感受他原先都不知道,原來自己對孩子造成了這么多傷害。他誠懇地向孩子賠禮道歉,孩子也很感動。那天,他們父子之間有了難得的溝通和彼此的理解。 ? 給孩子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孩子與同齡人接觸有限,而同學大都是獨生子女,不少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不太會共情或勸導別人。所以孩子平時可以吐苦水的知心人并不多。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向家長吐過苦水,那說明親子關系一定存在問題。孩子為什么不愿跟你溝通?要多想想原因在哪里。家長只有多傾聽并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才會跟你說真心話。 ? 我們總是看到家長對孩子提要求,老師對學生提要求,但是有誰來聽一聽我們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呢?有一次我們的教育科研年會,主題是“關注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上臺講他們的想法和需求,老師和家長都在臺下聽。 ? 有個學生說:我們覺得有些老師是不識人間煙火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們這個年齡的追求,因為我們追求的東西和你們的差距太大了,你們總想用道理來說服我們,結果越說我們就越抵觸。 ? 這個學生說出了師生關系中的一種實情。當場就有老師上臺發言,承認學生說到的現象在自己身上也存在。老師們本以為自己對學生是很負責的,但沒想到與學生之間的代溝和距離如此之大。這個自由表達的機會也加深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 正如德國教育學家卡爾·威特所說:“我認為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也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他就會變得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
    家長和教師應成優質合伙人 2020-11-20 09:42:20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根據視頻內容,學校教師要求這位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而家長認為,自己承擔了本該屬于教師的工作,退群是對這一問題表示不滿。此事經媒體報道后,一時引起熱議。 ? 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家?;尤找骖l繁,家長承擔的家校合作任務的確有增多趨勢。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小學家長更是得到了強度空前的“助教”訓練,除了輔導孩子寫作業,甚至還要參加打掃教室等義務勞動,態度和行動不積極還會被教師在群里批評,感到疲憊和焦慮在所難免。不過,談到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到底該怎么維系,筆者想到兩年前的另一則新聞。一位家長深夜給幼兒園教師發微信,就值日一事反復提意見,教師不勝其擾,憤而拉黑家長。隨后,該家長在網上吐槽此事。沒想到,網友們不但不同情家長,反而心疼起這位幼兒園教師。其實,兩則新聞反映的是同一個問題:教師和家長配合過程中,假如有人越界,就會破壞雙方應有的融洽關系。 ? 筆者認為,教師和家長的關系管理,可以借鑒“合伙人”理念——基于共同的愿景,各司其職,揚長避短,最終實現雙贏效果。合伙人之間最關鍵的是建立共同愿景,發揮各自優勢,盡早處理分歧,明確工作角色。對照一下,家長和教師有共同目標,即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長和教師在教育中各有優勢,不能互相替代。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分歧和明確工作角色。 ? 要解決分歧,首先應定義好雙方的工作職責,并留給對方必要的、不被輕易打擾的空間。教師的要歸教師,如批改作業;家長的要歸家長,如課后督促。規矩也要早立,如山西太原教育部門近日就明確規定: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布置學生難以完成,看似給學生布置,實則給家長布置的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規定公布后,得到眾多家長點贊。其次,管理方式要精當。例如,有的學校開發了交流平臺,把家校交流的方式用平臺進行結構化,避免出現七嘴八舌等失控現象。也有一些教師對家長群約法三章,只發通知不要回復和互動,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在家?;又?,學校作為專業教育機構,理應主動作為,成為家校協同育人的主導者、促進者。 ? 當然,家校之間有必要再增加一份互信互諒。有的事情教師請家長參與,是為了確保家長的知情權和決定權,這其實是一種進步。同樣,有的教師可能發現“矯情”的家長增多,但從側面也說明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度提高了,甩手掌柜少了??傊?,我們不要指望好媽媽替代好教師,也不要指望好教師包辦好教育。家長和教師是合伙人關系,大家目標一致,理應團結協作,然后和氣生“材”,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上一頁
    1
    2
    ...
    8
    錦州三中

    主校區:
    錦州市凌河區文興里43號
    電話:
    0416-3810810   郵編:121000

    東校區:
    錦州市凌河區勞保北里44號

    電話:0416-3810810   郵編:121000

    二維碼

    頁面版權歸錦州市第三初級中學所有     遼ICP備11005478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錦州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